2021年湘潭毒蘑菇防控知识有奖答题
2021-03-31 19:45:3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法制周报 | 编辑:李林俊 | 作者:赵政         

法制周报讯(通讯员 赵政)春季雨水增多,各种蘑菇也进入了生长旺季。前段时间,湘潭县乌石镇一村民在家附近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后,出现中毒反应,所幸症状较轻且就医及时,未酿成大的事故,这是今年湘潭市第一起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。

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、湘潭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举办有奖问答活动。

毒蘑菇相关知识

野生蘑菇种类繁多,有毒无毒蘑菇仅凭肉眼难以辨别,一旦误采误食,发病急,无特效药物,病死率高,对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极大。野生蘑菇无法通过外观和气味辨别是否有毒,切记勿采勿食、不买不卖品种不明的野生蘑菇,不要轻易相信网络和社会流传的鉴别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。一旦发生中毒症状,要立即催吐,立即送医,并提供误食蘑菇实物或图片。

一、蘑菇中毒类型

蘑菇中毒属于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,中毒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,按中毒的症状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类型: 

1.胃肠型:潜伏期为30分钟至6小时,有恶心、剧烈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主要有毒成分为胃肠毒素,如蘑菇酸。

2.神经精神型:潜伏期10分钟至2小时,除胃肠炎症状外,尚有流涎、流泪,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精神错乱等。主要有毒成分为神经精神型毒素,如毒蝇碱,一般在食后出现大汗、流涎、流泪,瞳孔缩小,脉缓,呼吸急促等症状。

3.溶血型:潜伏期为6至12小时,可出现急性贫血、黄疸、肝脾肿大。主要有毒成分为溶血型毒素,如鹿花蕈素,有强烈的溶血作用。

4.脏器损害型:潜伏期10至24小时,临床上分潜伏期、胃肠期、假愈期、内脏损害期和恢复期。应特别注意假愈期,此时病人无任何症状,但毒素正向肝肾内脏侵犯,病情恶化较快,可导致死亡。主要有毒成分为肝肾损害型毒素,如毒伞肽类和毒肽类,毒伞肽的致死量低于0.1毫克/公斤体重,而毒肽则为2毫克/公斤体重。所以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菌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,这些毒素对人体内肝、肾、血管内壁细胞、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,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,致死率达到90%以上。

5.光过敏性皮炎型:潜伏期约24小时,与光接触部位皮肤肿胀,指尖剧痛、指甲根部出血,嘴唇肿胀外翻。主要有毒成分为光过敏感物质卟啉类。

二、注意事项

1.如何识别。一看颜色,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鲜艳,有红、绿、墨黑、青紫等颜色,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,采摘后易变色。二看形状,无毒的蘑菇通常菌盖较平,伞面平滑,菌柄下部无菌托,上部无菌轮;有毒的蘑菇往往菌盖中央呈凸状,形状怪异,菌面厚实、板硬,菌柄上有菌轮、菌托,菌柄细长或粗长,易折断。三看分泌物,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,无毒的一般分泌物清亮如水(个别为白色),菌面撕断不变色;有毒的往往稠浓分泌物,呈赤褐色,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。四闻气味,无毒的蘑菇一般有特殊香味,有毒蘑菇常有怪异味。

2.野生菌不要混合食用。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,没毒的菌会变成有毒的。加工时一定要小心,像食用牛肝菌,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,将毒性减低。

3.炒熟炒透后再吃。最好买曾吃过的且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菌,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。如果把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,谁吃到这些菌子,就可能发生中毒。

4.吃菌同时不要喝酒。吃菌时不要喝酒,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,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毒素引起中毒。

5.出现症状立即就医。吃完菌后如感不适,有恶心、头晕、呕吐、幻视、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,如果来不及就医,应立即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,进行催吐、洗胃、导泻、灌肠等急救处理,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,防止病情加重。经过处理,立即送医院进行诊治。

湘潭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温馨提醒:

这几种蘑菇有毒,请不要采食!

责编:李林俊

来源:法制周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